您现在的位置: 梧州玛丽娅妇产医院 >> 妇科 >> 子宫疾病 >> 子宫肌 >> 正文

子宫肌有哪些种类?

  子宫肌有哪些种类?梧州玛丽娅妇产医院妇科医师介绍:子宫肌是很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,表现症状是下腹部有肿块。这种病常见于30-50岁的中年妇女。约20%的妇女长有子宫肌,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,其发生率越高。

  1、肌壁间肌

  子宫肌开始均从肌层发生,倘若肌一直位于肌层,则称为“壁间肌”或“间质肌”更为多见。壁间肌常为多发,数目不定,往往有一个或数个较大的,有时可为极多小结节,分布全部子宫壁,呈不规则团块状融合,构成多发性子宫肌。有的则在发展中累及宫颈或深达穹窿,而易与原发性宫颈肌相混淆。壁间肌因血循环较好,一般本较少发生退变,可使宫体严重变形,且影响子宫收缩,由于子宫体积增大,内膜面积增加,故常引起月经过多、过频及经期持续时间延长。

  2、浆膜下肌

  肌发生于子宫体侧壁向阔韧带两叶腹膜之间伸展者,称为“阔韧带肌”,属于浆膜下类型。但还有一种阔韧带肌,系由阔韧带中子宫旁平滑肌纤维生长而成,与子宫壁基本无关。阔韧带肌在其增长发展过程中常使盆腔器官、血管等发生位置与形态改变,尤其是输尿管变位,造成手术治疗上的困难。

  3、粘膜下肌

  肌在生长发展过程中,常向阻力较小的方向发展。当其突向子宫腔后,其表面仅覆盖一层子宫内膜,称为“粘膜下子宫肌”,甚至仅以一蒂与子宫相连。粘膜下肌成为子宫腔内异物而引起子宫收缩,被排挤下降,蒂也逐渐被拉长,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肌可通过宫颈管,垂脱于阴道中甚或突出于外阴口,同时蒂部所附着的宫壁亦被牵拉,而向内凹陷,当凹陷增大,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内翻。粘膜下肌由于蒂血运较差,并常伸入阴道内,故易感染,坏死、出血。若向腹腔方向发展,更后亦可仅由一蒂与子宫相连,成为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。蒂含有之血管是肌的专业血循环。如发生蒂扭转,蒂可坏死断离,肌脱落于腹腔,贴靠邻近器官组织如大网膜、肠系膜等,获得血液营养而成为“寄生性肌”或“游离性肌”。但可使大网膜血管部分扭转或阻塞而发生漏出作用,形成腹水等引起腹部症状。

  
关键字:子宫肌有哪些种类?
推荐相关文章